【抗战亲历者说】99岁抗战老兵邝羽:青春倾注硝烟路,烽火铸就革命人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期,省委老干部局与省委党史研究室、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单位合作,陆续推出了亲历抗战的部分离休干部有关采访报道,一些市也对一批离休干部进行了采访报道。近期,我们在“广东老干部”微信公众号推出“抗战亲历者说”专栏,让我们一起跟随老同志的述说,回望峥嵘岁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实际行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开创未来。
“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今年是80周年,我等到了!过上好日子了!可想到那些牺牲的同志,又很心酸。”近日,在佛山南海的家中,抗战老兵邝羽喃喃地向记者讲述着,眼里泛着泪花。
1926年1月,邝羽出生于广东佛山。1945年2月,她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投身抗日后,她在战争前线治疗伤兵,冒着随时被敌人发现的危险守护医疗物资。她的想法很朴实:“我要出一份力。”
抗战老兵邝羽和她所获得的荣誉
从课堂到前线
追寻“解放区的天”
“小学毕业不久,日本兵就闯进了我们村。先是住进了我们村,再住进了我们家!”八十多年过去了,对于日军当年的种种行径,邝羽依然记得清清楚楚。
1943年,邝羽所在的村落已经沦陷。村子后面是广佛公路,前面是广三铁路。她表示,日军占领这个村就是为了交通方便,晚上能听见日军放狗咬人,惨叫连连,“这样的境况,让我们对日本兵又怕又恨”。
邝羽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惊心动魄。她回忆,日本兵先是侵占了隔壁的房屋,“我们洗漱时不小心发出了声音,敌人就知道,我们家有人。”危急时刻,邝羽和家人只得用桌椅把门挡住,找来梯子爬上了房顶,听着敌人闯门的巨响,“要是爬到隔壁,我们就会被日本兵发现,于是只能弯腰窝在屋顶,硬生生躲了一晚上”。
不久,身为党员的哥哥带着邝羽到连县粤秀中学读书,一起参加学校里地下党员组织的活动。在那里,邝羽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懂得要救亡图存。课堂掩不住战火纷飞,在读书会上,她逐渐知晓战争的局势,了解到共产党员在各地的战斗,更听说了东江纵队的事迹。
“听高年级的学生说,许多有学问的年轻人都到东江纵队去,有力出力。”听着这些话,她下定决心,和6位同学一起,于1944年9月踏上了投奔东江纵队的道路。学生们赶路时常哼歌,回忆起那段时光,99岁的邝羽也忍不住唱了起来:“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邝羽佩戴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章
徒步投奔东江纵队
惊险穿越敌占区
从粤北前往东江地区,条件有限,只能步行,7名年轻人义无反顾地出发了。邝羽细细回忆起当年的路途:每一站有不同的交通员,指引着学生们前进。“基本都是在晚上赶路。日本兵就在对面的山头,所以我们不能出声,也不能成群结队地走,不能表现出彼此认识,相互之间要有一点距离。”学生们分散着隐蔽前进,走到了广九铁路——日军战略物资的运输“大动脉”。
广九铁路一头连着广州,一头连着香港,是日军在华南地区重要的战略物资运输线。1944年,东江纵队在艰苦战斗中粉碎了日军想要控制广九铁路全线、打通运输“大动脉”的计划。但日军从未停止过控制这条“大动脉”的企图,直至1945年,东江纵队与日军仍在广九铁路沿线持续作战。
邝羽一行人走到这附近,需要在夜色中穿越日寇占领区。“广九铁路只能在晚上走,我们要慢慢爬过去,屏住气,一点一点地挪动。”邝羽回忆,身旁就是巡逻的日军与巨大的探照灯,大家甚至不敢大声呼吸。探照灯的白光摇过来了,他们停下,一动也不敢动;等刺眼的白光过去、眼前重新化为黑暗,他们再继续爬行。
“心咚咚、咚咚地跳,我们爬过铁轨,又爬过枕木。”不知时间的前行,持续了整夜。邝羽已经记不清到底走了多远,她只记得脚上的水泡、破烂的鞋子,还有前行的勇气。
“虽然我们年纪小,但是有多少力量就出多少力量。想想以前在沦陷区的那些日子,日本侵略者根本不把我们当人!”同胞所受的屈辱激励她不断前进,最终与伙伴们一同走到了东江纵队的阵地上。
邝羽家中摆放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佛山市老战士联谊会成立三周年暨贺新春联欢大会合影,合影摄于1991年3月12日
乔装打扮保护伤员
依靠群众守护药物
刚到东江纵队,学生们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不仅住进了农户的家里,还马上参加了学习班。邝羽回忆:“课上主要学习各种新形势。本来每期学习班(学时)是两个月,但是人手紧张,不到一个月,我们就投入工作了。”
1945年2月,邝羽在东江纵队康乐医院任卫生员,负责照顾伤员、看护药物。说是医院,其实就是一个临时救助点。对于伤员的情况,邝羽记得很清楚,有的被手榴弹炸伤,有的脚上血肉模糊,有的严重感染……药物也得小心翼翼地藏起来,再精打细算地用。“当时药物是紧张的战略物资,我把药藏在村民的禾秆堆底下,需要的时候再去拿。”她说。
最大的危险源于医院对面那座被日军占领的山头。“日军随时可能来扫荡,我要带着伤员,把药物以及针具收拾好,一起躲进山林。”当时的邝羽用锅灰把自己抹成黑脸,再裹上头巾,隐蔽在深山里,照顾伤员、保护药物。
“当地的游击队和群众看到日军下山,就赶紧来通知我们。在山上躲得久了没饭吃,是老百姓煮好了送来,还把自己孩子的衣服给我穿。”一直到日军扫荡结束,邝羽再搀扶着伤员回到救助点。这份军民鱼水情,帮助邝羽和伤员躲过了一次次的扫荡,也守护着战地中的生命。
“没想过危不危险的事。当时满腔热情,不知生死!”回忆起烽火岁月,邝羽十分感慨。她透露,自己原名为邝淑琼,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了名字:“其他同志说,我小小年纪,在羽毛都没长全的时候就参加革命工作。所以,我起了新的名字——邝羽。”
【记者手记】
硝烟散尽 幸福正浓
刚踏进邝奶奶的家门,她便笑眯眯地看着我。这位在革命中度过青春的抗战老兵离我那么近,仿佛是我自己的长辈;而她的故事又离我那么远,硝烟弥漫、性命攸关。
奶奶很幽默,口齿清晰。听到我们要给她拍照片,让她笑一笑,她咧开嘴说:“我就只有一颗牙!”她也是严肃的,回忆起在沦陷区的经历,她总会流露出愤懑的神情。每次说起因为压迫而受苦受难的经历,她的声音低落而坚定。年少的她,把青春献给了革命。
抗战老兵邝羽的家中,摆放着许多她与家人、朋友的照片
如今的她,是党员家庭的“老宝贝”,儿女孝顺,家庭和睦。我们与邝羽的亲属交谈时,能感受到他们对于红色传承的自豪。采访结束后,奶奶带我们来到餐桌旁的照片墙,介绍着哪个孩子有乐器才能、哪个孩子读书特别“叻”,还特意指着墙壁中间的图片,介绍了二女婿在前年徒步重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经过。
邝奶奶的爱国情怀影响着大家庭,让红色文化得以传承。
从奶奶家里出来,我的心里充满着对老兵的敬意,也对邝羽奶奶的幸福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