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海:白首不渝的“铁杆中医”
“要做一名铁杆中医”,对于恩师国医大师邓铁涛当年的谆谆教诲,年近古稀的王清海依然念兹在兹。这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广东省名中医,2017年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退休后,没有选择安逸,而是在守护岭南百姓的安康中继续践行一名“铁杆中医”的精诚之心。也因此,他于今年荣获“广东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世纪60年代,年幼的王清海目睹父亲因脑出血猝然离世,“君亲有疾不能疗”的孝悌之义萌发了最初的中医梦。耳濡目染当地名医治病救人的事迹,经历了赤脚医生时代“一根针、一把草”的初步尝试,加之迈入中医学府后诸位名医的熏陶,最初的孝悌之义逐渐扩展为拯救苍生的济世之心。正是这份济世情怀,让王清海选择退休后坚守杏林,为患者排忧解难。“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虽然退休了,应该用积累的经验为大家继续提供医疗服务。”王清海告诉记者。
心血管疾病是王清海的主攻方向。作为“人类第一杀手”,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近年来更是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就医需求庞大且相当急迫。退休后,王清海的门诊频率不减反增,每周坚持出诊6次,每次诊治30人次以上,年门诊量近1万人次。由于老年患者较多,为了省却他们奔波就医的劳烦,更为了与他们及时沟通,不错过诊疗的黄金期,王清海的手机里添加了几千名患者的联系方式。打开聊天框,急切的询问纷至沓来:“王医生,我突然胸痛了,怎么回事?”“我母亲早搏了,该怎么办?”对此,王清海总是耐心询问情况,并给出翔实的指导意见。在他看来,“只有与患者拉近距离,才能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大医精诚”,做一名“铁杆中医”,不仅要有“急患者所急”的医者仁心,还要有“济患者所急”的高超医术。退休后,王清海花费大量时间总结经验,钻研医术,归纳成果。他在继承导师邓铁涛思想的基础上,创立温阳通脉法治疗心血管病,疗效显著。今年4月底,一名来自内蒙古的患者就冠状动脉狭窄问题,在王清海历时数月的专业疗法的调理下,完全恢复正常。他还首提中医脉胀理论,从中医药理论诠释高血压的病名、概念、病因、病机,创建全新的血脉辨证方法。大量临床案例显示,这一理论创新有效提高了高血压中医药治疗效果。
“中医事业的兴旺发展,一定要靠后辈年轻人的努力。”退休后的王清海愈加意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他注意到年轻医生中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现象。一些人心浮气躁;一些人打着中医的旗号,干的却是西医的事……“如果扎扎实实研究中医,实实在在用中医药解决问题的医生不多,那将来终会毁坏中医。”对此,王清海特别重视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赤诚。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中医师苏慧看来,王清海老师在与患者相处中表现出的仁心仁术对她具有一辈子的影响。截至目前,王清海周围集结了包括国家级学术继承人、博士等在内的几十名扎根临床一线的“铁杆中医”,他们已经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
专业人才的培养之外,面向普通百姓的中医科普成为王清海退休后的另一件大事。他以“王清海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公众号为主要平台,设置“每周一问”“名医解惑”等栏目,发表了大量科普文章。这些文章或普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或结合临床实际,对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总结,集中解疑释惑。干货满满的内容收到了大量好评,部分文章还被权威媒体转载。
悬壶几十余载,王清海的初心一直坚守:“一定要做一个好中医,这个信念我从未动摇。”在他看来,现在正是中医发展的黄金时期,党和政府的重视,百姓的认可度提高,人才队伍的壮大……让他欣喜不已。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期,退休后的王清海步履不停。“六十岁中医才入门”,他笑称。出门诊、写著作、编医案,在“精诚善仁”的坚守中,王清海继续将“铁杆中医”的信仰进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