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师:新职业的设立将加快专业化队伍建设
我国每千名老人仅拥有约32名养老护理员
新职业的设立将加快专业化队伍建设
职业小档案:养老服务师
养老服务师是指从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综合需求评估、方案制订与实施、照护技术实施与培训指导、质量评价管理、服务咨询转介、实务应用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
70岁的陈叔偏瘫,长期尿失禁,大腿和臀部皮肤因长时间浸泡在尿液中出现了浸渍。在家属无助的时候,黄埔区夏港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师钟远英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全面评估陈叔的情况后,为家属照顾老人提出服务方案:由护士提供上门培训,指导家属基础的护理操作、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定时上门为老人的压疮换药,让陈叔和家人过上了安生的日子。
今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公告,新增养老服务师职业。钟远英认为,养老服务师就像一个养老百事通,指导陈叔的爱人用省力的办法帮卧床的丈夫翻身,让相濡以沫的爱情不被疲惫压垮,陪伴一个个家庭走过最无助的时刻。她表示,这个职业现在和未来都有很大需求,新职业的设立增加了从业者的盼头,目前已有00后加入行业。
需求大:每年新增老人超1000万人
国家统计局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数量已达3.1亿人,每年新增的老人规模超1000万人。相应的,养老服务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钟远英说,养老服务师就像一位养老百事通,以老年病护理、康复治疗、心理疏导等专业知识,对病人和家属进行综合指引。许多老人出院后,由于家属缺乏专业护理经验,在居家护理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家属要么遗忘护理要点,要么无法及时察觉病情变化。
作为养老服务师,钟远英会对老人的居住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在评估老人状况的同时,也会指导护理人员和家属提高护理技术,比如应对认知症的突发症状、进行应急处理等。”
作为养老服务师,钟远英管理着一个护理员团队。为确保服务质量,钟远英会定期上门指导、监督,既要评估护理员的工作表现和专业技能,也要检查生活环境,更要观察老人身体状况的变化。
钟远英目前负责20多个老人的健康护理,其中由家属照护的老人有10来个,其余均由专业护理员上门服务。钟远英介绍,每月有10多天需要上门服务。“按每月22个工作日计算,上门服务通常需要10多天,剩余时间则用于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等。”
“工作中的主要困难是家属对我们不太理解,比如有些家属认为老年人年纪大了,身体出现疾病是正常现象,不需要养老服务师和护理员经常上门。”钟远英说,很多老人到了这个阶段会产生消极想法,部分家属也持类似态度。
成就足:切实帮到病人+被家属信赖
刚入行时,钟远英曾遇到过个别晚景凄凉的老人。推开门,老人躺在床上稍一翻身,整个房间就弥漫着粪便的恶臭。“那一刻冲击性的画面让我第一次对这份工作产生了动摇:老人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命还有什么尊严可言?”
在工作中,养老服务师能让老人和家属感受到温暖和爱。70岁的陈叔因脑梗导致偏瘫,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出院后主要由老伴照顾,两个女儿偶尔下班回来帮忙。
初次上门,钟远英就发现,出院仅一周,陈叔就出现了严重的压疮,面积约3cm×5cm。女儿曾按网上方法换药,但创面反而扩大。当钟远英接到求助电话上门时,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家中凌乱不堪,瘦弱的陈叔躺在床上,只盖着一条薄被。询问后得知,因频繁尿失禁,妻子索性不给他穿裤子,以免反复更换。
针对陈叔家的情况,钟远英先为陈叔做了全面评估,再与家属深入探讨,形成服务方案——由护士提供上门培训,教授家属基础的护理操作、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同时定时上门为老人换药。
一周后,陈叔的压疮治愈了,家属的护理能力也提高了。钟远英也收获了家属与患者的诚挚谢意。“对于自己能切实帮助到病人,被家属信赖,那种自豪感,不是其他行业能提供的,这也是我当时入行养老的初衷。”
新职业:将缓解结构性人才短缺
今年5月,人社部拟将“养老服务师”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并划分初、中、高三级,明确考试条件。今年6月27日,广东省首批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颁发仪式在广州举行,101名从业人员通过考核获证。首批获证人员以康养服务机构从业者为主,年龄跨度23岁至49岁。
钟远英介绍,在长期护理行业,从业者的月收入通常在6000元以上。收入差异主要取决于管理病人的数量和距离远近,如果病人较多,月收入可达1万多元。
养老服务师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将带来哪些影响?钟远英表示,新职业的增设,将缓解结构性人才短缺。数据显示,我国每千名老人仅拥有约32名养老护理员,新的职业可加快专业化队伍建设,缓解养老业“无人可用”的困境,尤其弥补失能、认知症照护等特殊需求领域缺口。钟远英表示,新职业的设立展现了养老服务师的专业性,改变“伺候人”的偏见,将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