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24家湾区养老企业,重新定义“老有所养”
在大湾区,科技不仅能改变未来,也能守护岁月。这里不仅有世界级的科技企业,还有27824家扎根养老产业的企业,它们正以不同方式重新定义“老有所养”。其中,既有传统的养老服务商,也有将高科技融入养老的创新者,共同构建多层次的养老生态。
政策护航:托起“老有所养”的坚实底座
粤港澳大湾区养老企业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最新数据显示,区域内养老企业数量持续快速增长。这一繁荣景象的背后,是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科技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
广东的养老产业正在迎来黄金发展期。政府的扶持政策让这个朝阳产业焕发新活力。2023年7月,广东出台了《广东省保育康复(老幼病残)用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这份“养老产业发展指南”重点扶持康复辅具、智慧养老等六个新兴领域。2024年,广东又推出《关于2024-2025年“产业助老 粤造粤强”推动老年用品提质增效行动方案》,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
在科技的加成下,大湾区的产业关照到了老人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
产业升级:普及“防大于治”的健康理念
广东省养老产业正迎来蓬勃发展,不仅有较大的产业规模,也有丰富的产业链来满足老年产品消费者的需求。最新数据显示,全省老年用品企业已达6814家,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6551亿元,较上年增长10.2%,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细分领域看,日用品及辅助产品(+12.9%)、保健用品(+14.4%)和健身产品(+9.6%)增速较快,反映出老年人消费观念正在转变——从单纯治病转向主动预防,更愿意为提升生活质量买单。
与此同时,老年药品销售额下降8.8%,这一变化既得益于医保改革带来的药价下降,也体现了“防大于治”的健康理念正深入人心。
这些数据背后,是广东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助行器、防滑地垫等实用产品热销,蛋白粉、理疗仪等保健品走俏,健身器材需求上升,都说明现在的老年人不仅希望活得健康,更追求活得舒适、活得有质量。而药品销售的下降,则反映出在医保惠民政策和健康知识普及的双重作用下,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意识正在提升。
跨境养老:共绘安享晚年的湾区图景
跨境养老近年来渐成趋势,越来越多港澳老年人选择“北上养老”,在广东的绿水青山中享受舒适退休生活。这一现象背后,是粤港澳三地持续深化合作带来的便利。
今年3月,香港“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再次扩容,新增4家养老机构入选,使大湾区内地9市认可机构总数达到15家,覆盖广州、深圳、佛山、中山、江门和肇庆6个城市。这项计划为香港老年人提供了重要支持——入住指定养老院可免除食宿、护理等基本费用,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
“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机构分布图(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
香港立法会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近10万名香港65岁以上老年人选择在广东定居,占香港老年人总数的6%。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十年间这一数字增长了40.5%。与此同时,参与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人数较十年前增长了10倍。这些数据反映出两个重要趋势:一方面,跨境养老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专业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同步上升。
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大湾区内地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自然环境优越,以及两地政策衔接日益完善。随着合作继续深化,预计未来会有更多香港老年人选择“北上养老”,这也将推动大湾区养老服务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养老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与科技创新三股力量的持续推动,将加速养老产业从基础照护向智慧化、品质化升级,未来大湾区有望成为全国智慧养老的标杆区域。
随着AI、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智慧养老产品将更贴近老年人实际需求,实现从“安全守护”到“情感陪伴”的全方位覆盖。适老化改造的普及也将让居家养老更安全、更舒适。
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将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为企业创造了广阔市场空间。通过持续创新和政策优化,大湾区有望构建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满足多元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覆盖、更人性化的方式,走进每一位老年人的生活。